親子關係

樂在演說

P0239_241210作者:謝家亮

學校參加演說朗誦比賽,一般都是老師自行挑選能力較強、態度較好的同學,接受培訓,然後保送參賽。這一來,就出現強者越強、弱者更弱的局面,表現較遜色的同學永遠無法接受訓練和出賽。

本來受訓出賽,該是既刺激又充實的經驗。參賽同學,得見「大場面」,不管成績如何,必然脫胎換骨。問題是若受訓純粹為參賽,同時屬於「小圈子」的玩意兒,則學習的樂趣必大打折扣。

到我們學院來學演說的同學,大多在自己學校不受重用,屬不是太害羞、就是太活躍的「難教」份子。演說對他們來說,既陌生又好奇。我訓練他們的目標,是要他們享受演說,樂在演說!

小孩子的演說進程大致可分五個階段
1.    極恐懼,無論如何都不肯企出來
2.    很害怕,勉強企出來,不知說了甚麼
3.    較穩定地表達,開始克復恐懼
4.    開始注意演說技巧及內容,為能完成演說感滿足
5.    揮洒自如,從容演說,享受其中過程

演說讓人滿足,在於你能將你的內心世界,有組織、有鋪排地分享出來,教人滿足、欣賞,甚至有所啟發、跟隨。而且這分享並不是跟一小群人,而是可以跟大眾、全港以至全球所有人說的。試想當中的滿足和樂趣可以有多大?

小孩子學演說,自己當「主場」,眼見自己逐漸克服內心恐懼,從容說話,自己已感到相當滿足。更何況在內容、佈局、演繹上,可以運用自己的創意、心思、技巧,像織毛衣般把各樣元素組合起來,形成一篇屬於自己、獨一無二的作品; 然後獲得別人的讚賞、肯定,當中的樂趣和興奮是不言而喻的。

我支持演說學習,我也支持出賽觀摩。但我不支持純為比賽得獎而受訓的學習。因為單為比賽受訓,不單令小孩子把眼光放在短淺的目標上,談不上持續進步,更忽略了學習的樂趣,換來是承受不了的壓力。學校確實因少數同學而增光了,但大多數同學的利益,包括沒有參賽的,或比賽中輸掉的,卻不幸犧牲了。

孩子喜歡說不喜歡寫

IMG_2701作者:謝家亮

一樣米養百樣人。孩子表現也一樣,有的嘴巴說個不停,有的默不作聲,有的好寫不好說,有的好說不好寫。母親最頭痛,如何令小孩子能說擅寫?

志健表現慾特強,預備功夫到家,構思精妙,演繹出人意表,令人驚喜 — 唯一教家長老師頭痛的,就是他只喜歡畫、不喜歡寫。他預備的方法,就是用圖表把意念畫在白紙上。我想,如果香港教育容許寫作用這種圖表方式表達,志健一定拿滿分。可是香港教育倡導的是讀寫聽說,非讀「畫」聽說。

鼓勵志健多寫,他就是執筆忘字。耗了大半天,只吐了數字。速度又輸了。說他不把意念有條理地通過文字書寫下來,只會令意念不實在,難以持久。難怪他同一個主題,每次演繹都大異其趣,缺乏扎實內容。

真正改變志健的,源於一次公開演說比賽。那次他眼巴巴看著別人將本來屬於自己的獎牌拿走,十分失望。只怪自己沒有把內容認真寫下,只寫出幾個重點; 在沒有腹稿的情況下,操練不夠徹底,結果出場說話,說不夠一半,便接不下去,把整個內容給忘記了。

從此志健改變了。雖然執筆忘字仍時有發生,但總算每次擬寫演辭都要求自己把內容寫清楚,以致操練有根據。現在志健基本達成能說擅寫的水平,母親可樂透了。

原來演說可以激勵孩子寫作,因為要演說表現好,必須先把演辭寫下,寫作功夫不能馬虎。寫作越老練,演說越到位,整體表現便提升了。所以讀寫聽說是一個整體的操練,不是只寫不說,也不是光說不寫。

製造演說機會

ALF_0029作者:謝家亮

訓練孩子演說,除課堂受訓外,就是對外表演。一般人以為必須安排外面場地,例如商場、舞台、酒店,或趁一些團體的特別慶典,才可製造孩子表演的機會。其實,平日若安排得宜,演說機會無處不在。

1.    飯前演說 – 製造家庭文化,在一家人飯聚時,各人輪次發表短講,例如當日事情、感想、讀後感等。
2.    睡前講故事 – 由父母講故事,變成家長與孩子一起創作故事,家長先說開端,由孩子決定故事結局。
3.    爭取表演機會 – 親朋好友飯聚時,預先安排表演環節,由孩子負責表演項目。

孩子能否適應你的好意,除適當訓練外,家長以身作則,是關鍵要素。最近我在沙田浸信會兒童教育中心主持的家長講座,便經歷一次難忘的親子演說。講座的主題是「培養子女成為自信健談的孩子」。事前中心幹事以為只是家長講座,沒有邀請孩子出席的打算,幸虧我堅持,他們才容許家長可偕同孩子一起參加。

當日一家大小出席的家庭,獲得一次寶貴的演出機會。我問,如要幫助孩子克服對水的恐懼,是你和他們一同下水,「洗濕個頭」,還是他們下水,你只在池邊觀看呢?答案是明顯的。於是我邀請家長帶領孩子一起上場發表演說,而且是家長先演說,然後孩子才跟著做。結果家長們都樂意當領頭羊,而孩子們亦興奮發表。一位家長帶領他的輕度弱智孩子出場,他說孩子很想出來說話。結果他們都順利完成,我們也深受激勵。另一家庭,母親開始時很害羞,只願當攝影師,後來當丈夫和孩子發表過後,她還是說了。結果一幅美麗溫馨的一家人同時發表演說的圖畫,便在我們的見證下構成了。

孩子最容易受父母感染。一家人由大到小,都成為演說高手,面對群眾,了無懼色,是錢也買不到祝福。

這樣的父母 這樣的孩子

DSCN9020作者:謝家亮

曾看過這樣的景象,父母放下繁重的工作帶小寶貝到泳池游泳。是一起去游泳,不過是孩子在水中嬉戲,自己在池邊觀看。「我不愛游泳,也怕曬太多起雀斑!」我心想:若父母與孩子一起落水,「洗濕個頭」,孩子肯定更賣力、更興奮。常言道:身教重於言教。品格如是,運動如是,演說也如是。

據觀察,沉默孩子背後總有個沉默的父親或母親。孩子的發展高度止於父母的認知限度,而認知限度則反映在平日行為上。於是對人對事保留的父母產生規行矩步的孩子、怕事的父母產生害羞的孩子。這種性格、眼界的世襲,殺傷力之大,不可小覷。

以下的行為及說話,父母當自省,可能的話,盡力戒除,原因分析在括號內:
1.    「收聲!」(久而久之,孩子會失去說話的勇氣。)
2.    「大人講野,幾時輪到細路仔?!」(小孩會認為自己沒有公開講話的資格。)
3.    「不要隨便跟陌生人談話!」(孩子會害怕跟陌生人說話。)
4.    父母對孩子少有親暱行為,少說「我愛你等親密說話。(孩子以為愛意是不用及不宜宣之於口的,於是長大後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情感。)
5.    常在孩子面前對別人說:「我個仔好怕醜,見到人講野好似鵪鶉敢!」(這樣說話於事無補,他只會繼續「鵪鶉」落去。)

相反,怎麼樣的父母會較易產生健談、自信的小孩?參考以下的原則:
1.    多談可能性,少談不可能。例如:「是嗎?你有這樣的想法,就試試吧!反正錯了也無妨。」
2.    多說肯定、讚賞的話。例如:「做得好!你真出色!我以你為榮!」
3.    多對事物說正面的話。例如:「下雨了,真涼快!」、「出太陽了,真嬌媚!」
4.    多製造公開表演或說話的機會。例如親友或公開聚會,和孩子組隊一起表演。不論輸贏,志在參與。
5.    多跟孩子談天,讓他多表達自己的看法,讓他感到受尊重。
6.    當孩子說你今天穿著很難看時,試試這樣回應:「是嗎?多謝。我覺得我穿得很好看喲!」(尊重表達自由; 對別人批評採取從容態度:你有你的意見,我有我的看法,互相尊重。)

若想孩子日後的成就超越你,你便該放手,言談間多說造就、建立的話; 要成為他的助力,不是阻力。

小律師法庭風雲

DSCN1299作者:謝家亮

帶小律師們上法庭參觀,意外地上了一課寶貴的公民教育。

我們一行約20人浩浩蕩蕩臨到九龍某法庭,同行有家長和學生,學生中最小4歲,最大12歲。進入法庭前我們已清楚告誡孩子們該注意甚麼規矩,所以在法庭內他們都異常安靜有禮。孩子們坐在法庭的一邊,而坐另一邊的,是三位16-17歲的少年被告,罪名是自稱三合會會員。陪伴他們聽審的是數位同齡朋友,都一致地打扮入時,態度冷靜得有些漫不經心。他們的父母沒有出現。偌大的法庭內,他們坐在右排座位,我們坐在左排座位,兩者形成鮮明的對比。同一天空下,我們的孩子和少年們仿佛活在兩個互不相干的世界。

我們本來的目的是觀摩律師在庭上的發言,作為孩子們演說習作的藍本。但這次律師沒有出現,原來少年們沒有尋求律師幫助,選擇了自辯。清楚一點說,是他們搞不清狀況,糊裡糊塗地自我逞強,說不需要任何人幫助。

法官嚴辭質問:「你們以為自己的控罪是小兒科嗎?你們知道一經定罪,會換來數月的監禁嗎?」漫不經心的少年們被法官當頭棒喝,弄至不知所措,如夢初醒。顯然他們並未意識問題的嚴重。

回程時家長都細心告誡孩子們要奉公守法,帶眼識人。孩子們似懂非懂,但我深信這場公民教育真實劇場版,必帶給他們深刻而持久的印象。

身為家長,我的慨嘆是子女的管教,父母一不管 (或管不來),就只有交給社會來管。而法官代表社會,執行的是紀律而非勸導,懲罰而非寬恕。少年罪犯面對的責罰和管教將是深刻而嚴厲的,未來的日子絕不好過。

不禁問:這些少年的父母去了哪裡?搵食去了、去世、還是已絕望地放棄了?
這宗案子誰是被告?誰是受害人?是社會、父母、還是子女自己?

新一代孩子須具備甚麼才立於不敗

PIC100130012a作者:謝家亮

近年中港矛盾越來越激烈,香港人對內地人也較易產生反感。大量內地學生來港就讀,令部份港人感到內地富二代搶佔香港的教育資源,加劇中港矛盾。

香港家長等待接孩子下課時,閒話家常之間總離不開奶粉荒、中港生和雙非生爭學位等中港話題。然而香港作為國際都市,對外必須開放,香港成為五方雜處的地在所難免。香港人與內地人共處彈丸之地,溝通時難免出現衝突。就以我們太子訓練中心為例,操普通話的家長比例越來越高,難道又須如禁奶令般,拒絕他們報讀課程,以預留學位給本地學生?

長遠來說,面對難以避免的外在競爭,香港人要立於不敗,只有順應時勢,不能盲目抗拒。 新一代孩子須具備甚麼能力? 我認為首先應及早學好普通話及英語,增加兩文三語的運用能力。其次,只有學會「學習」才能應付恆變的經濟環境,加上願意和懂得學習的態度和能力,才是香港新一代孩子的應變之道。

相對其他國內城市,香港具備和國際接軌的大優勢,這個「老本」不能動搖,也是彈丸之地的香港能立於祖國大地而不倒的基本原因;因此任何妨礙香港言論和資訊自由的禁制,也必須抵抗。堅持言論和資訊自由是港人的底線。

除了確保自己本錢,香港人也應學習別人的好處,不能一味排斥內地人。以我認識的內地大學生為例,當本地大學生仍然沉醉打機、搞兒女私情之際,內地生已昂首闊步,為未來打拼。這些來港升學的內地生目標明確,香港只是他們的中途站,他們的目標是北美的名牌大學。相反,大部份的香港學生目標感含糊、精神較散漫、只重眼前利益,欠缺長遠目光。若然港生不奮發圖強,往後跟內地生競爭只會被淘汰。

寫作與演說結合

IMG_2678作者:謝家亮

香港家長對子女學業最關心的方面,無外乎是他們的閱讀理解及文字寫作能力。但是,良好的表達能力同樣重要。寫作與演說,孰輕孰重,如何取捨?我認為,這不是一個難題,兩者的學習、訓練可以結合起來,互相促進,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我專門研發了名為「謝SIR讀寫聽說教室」的課程,就是針對「寫作與演說相結合」的實踐。在教學過程中,學生們的閱讀理解、文字寫作能力都有進步,並且,演說的興趣和技巧都得到大幅提升。
「讀」「寫」「聽」「說」作為語言學習的四大方面,既互相獨立,又彼此關聯促進:「讀」「寫」「聽」是更為清晰有力的「說」,而「說」又促使「讀」「寫」「聽」更具目標。在課堂上,「讀寫聽說」四向平均發展,學生不僅閱讀典範文章、分析文意,並且抽取文中精華,進行模仿寫作,強化學習。最後,同學們把自己精心寫就的作品公開演說,鍛鍊表達技能。
小晴在參加過三堂「謝SIR讀寫聽說教室」後表示,自己特別喜歡的部份就是「寫」與「說」,能把課堂上學到的優美詞句寫進文章中,給文章增添色彩,還能把自己精心完成的作品在課堂上展示出來,是一件十分有趣並且好玩的事情!從小晴的分享中不難看出,「說」,也就是表達訓練,促進了「讀」「寫」「聽」部份的學習興趣;而通過之前「讀」「寫」「聽」的訓練,「說」才能更加精彩有趣。因為可以把自己所學展示出來,與老師和同學的分享,並且獲得肯定,學生會對寫作與演說越來越感興趣。而興趣是學習一切知識技能的最佳導師,孩子們對所學充滿熱愛,還怕學不好嗎?
寫作與演說相結合,就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平面習作,而是能表演、能分享,能激發學生興趣,產生影響力的立體創作!

輸在起跑線又何妨

DSC_0003作者:謝家亮

跟香港最知名中學校長會面,談起港式尖子的學習能力很突出,內心卻暗湧處處。有女生過份挑剔自己,結果患上厭食症; 同學之間互相競爭,難言知己; 測驗成績派下來,馬上把分數蓋注,不讓其他同學看見。學校將大部份資源放在學業成績最前列的少數同學身上,成績稍欠的則拒諸門外。就以香港學校朗誦節為例,學校只容許表現最佳的同學參加,並外聘導師專門訓練,呵護有加; 這讓成績稍次的學生看在眼裡,酸在心裡。

香港家長,尤其是年青家長,最擔心自己孩子「輸在起跑線上」。自出生起,便出盡法寶,誓要把孩子送進名校。名校學位難求先不說,就是能成功進駐名校,孩子禍福如何,仍然是未知之數!能否追上成績是其一,能否適應壓力是其二,能否覓得知心好友是其三。孩子IQ發展爆燈,EQ卻發育不良,人際溝通技巧乏善足陳。這對孩子未來,是好事還是壞事?

林肯總統僅受過十八個月的非正規教育,但他的辯才與領導力是世人共知的; 國家主席習近平因民革耽延的上大學的時間; 李嘉誠羨慕兒子能入讀著名大學,因他自己連入讀正式中學的機會都沒有。這些成功人物的起點以現今家長的標準看,都輸在起跑線上!但這又何妨呢?

人的學習是一生的,稍稍遭遇幾個挫折,算得甚麼?反而挫折使人成熟,使人珍惜成功的寶貴,孩子的學習歷程才完整。孩子在讀書階段風調雨順,取得了數個名牌大學的博士學位,但回來投入社會謀生時,他還是必須從低開始的,學習面對人際、面對危機,面對逆境等等。這都是博士學位沒有教、及在風調雨順的年月中無法經歷的。假若起跑線從這裡才算起,他算領先還是墮後?

所以,問自己:輸在起跑線又何妨?最重要是永遠保持學習精神,和打不死的態度。

眼仔睩睩

IMG_2929作者:謝家亮

眼神運用是一般人較少關注的事情。眼神運用得宜,是畫龍點睛,教人心領神會,不用多言也能傳達意思。我親眼見過兩位成人,一位人稱「金牌培訓人」,另一位從事配音工作。有趣的是,他們演說時都沒有運用眼神與聽者交流。我稱呼這叫:只顧望空氣、不望人。

我吩咐孩子練習演說時,眼睛一定要看著我,不能眼神凌亂、失去焦點。演說跟朗誦不同,它是實時地利用說話技巧與觀眾交流,而眼神就是最基本、最原始的溝通媒介。為何演說者說話內容堅實、語調親切,就是差了一點點神采,好像演說者跟自己很有距離的?關鍵就是沒有巧妙地運用眼神。

Peter仔演說時神色慌張,內容已不熟悉,害怕忘記。此刻恐懼已完全佔據他,無暇留意現場有觀眾。更糟的是,當他稍一定神,卻突然發現前方有數十對眼睛注視著他時,他嚇得心臟幾乎停頓了。

我棒喝:Peter仔,眼睛看著我!接著,我用柔和眼神和點頭示意方式,一邊安靜他的情緒,一邊帶引他完成餘下的演說。這才是眼神交流,雖然這次是觀眾(我) 反過來帶領演講者。現在Peter仔已經漸入佳境,不再害怕運用眼神了。

小孩子的認知世界很狹窄,他不能一面說話、一面照顧在座眾觀眾。所以幼稚園小孩的演說對象不管是一道牆,還是一群人,他的表現是一致的。但是,雖然他不能與觀眾進行眼神交流,他還是可以利用眼神作各式各樣的神情表達。

進廷每次朗誦節的成績都是「梗頸」,從未奪冠。我留意進廷的演繹方式,他聲音靚、聲底厚,身段穩定,理應坐亞望冠; 只是他從不懂運用眼神強化演繹。我教進廷細味誦材意境,兼用眼神、表情、語調做綜合表達。雖然賽前他患上感冒,影響聲音運用,但生病的他,仍勇奪冠軍。可見眼神是終極演繹。

今日開始,嘗試說話時多使用眼神輔助,多凝望對方,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成果。

孩子口吃怎辦?

P1060248作者:謝家亮

“我的孩子好怕醜,說話口窒窒,將來唔知點算?”明德的爸爸時常埋怨。明德很用功,上課很專注,功課做足; 一切都很好,就是有口吃。他的情形是先天的。

我的學生中,口齒不清的有兩位,各有不同理由。一個先天,一個後天。與明德不同,樂希的口吃源自心理因素。他平時很少說話,一到演說就十分緊張,說話急速; 加上踏入青春期,正處於變聲階段,不能大聲說話,以致發音十分含糊,人家無法聽懂。覺得自己說得不好,人便更緊張,說話更急速,形成惡性循環。

處理樂希的個案,有可為有不可為。青春期生理變化,他的聲音陰陽怪氣,時而尖時而沉,這種現象不能一時改變。但是樂希的怯懦性格,卻是可以調整的。我鼓勵他接受現時聲音的限制,但挑戰自己,積極參與公開表演和比賽,並不以獲獎為目標。結果,獎項當然沒有拿到,但換回的,卻是更寶貴的禮物:他的自信心。

明德的個案稍有不同,他是天生口吃,源自學習遲延; 稍長的句子,大腦處理不及,句子未能一次唸出,腦指揮嘴巴的能力有延遲,中間接不上,出現干擾性口吃。我相信人的腦筋可以通過訓練變得更敏銳,因此我鼓勵明德大聲背誦唐詩、聖經,一星期一篇,每篇一天唸十次,回來堂上表演給我聽。結果他奇跡地克服了口吃。爸爸開心得不得了,送他一輛巴士模型。

樂希和明德一樣,在比賽或表演場中從來都不是最矚目的孩子,難得是他們屢敗屢戰,越戰越勇。一年後,他倆同奪最佳進步獎。小六面試後、樂希順利升讀理想中學。面對新環境,他告訴我,現在跟陌生人說話已不再像從前般害怕,還大方地跟對方打招呼。發育後的樂希,現在是個高個兒少年,風度翩翩,聲帶厚了,很難從他身上找回過去羞怯的痕跡。

他倆的進步都帶給導師們極大的鼓舞。再次證明口才訓練的功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