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thly Archives: 十一月 2013

寫作與演說結合

IMG_2678作者:謝家亮

香港家長對子女學業最關心的方面,無外乎是他們的閱讀理解及文字寫作能力。但是,良好的表達能力同樣重要。寫作與演說,孰輕孰重,如何取捨?我認為,這不是一個難題,兩者的學習、訓練可以結合起來,互相促進,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我專門研發了名為「謝SIR讀寫聽說教室」的課程,就是針對「寫作與演說相結合」的實踐。在教學過程中,學生們的閱讀理解、文字寫作能力都有進步,並且,演說的興趣和技巧都得到大幅提升。
「讀」「寫」「聽」「說」作為語言學習的四大方面,既互相獨立,又彼此關聯促進:「讀」「寫」「聽」是更為清晰有力的「說」,而「說」又促使「讀」「寫」「聽」更具目標。在課堂上,「讀寫聽說」四向平均發展,學生不僅閱讀典範文章、分析文意,並且抽取文中精華,進行模仿寫作,強化學習。最後,同學們把自己精心寫就的作品公開演說,鍛鍊表達技能。
小晴在參加過三堂「謝SIR讀寫聽說教室」後表示,自己特別喜歡的部份就是「寫」與「說」,能把課堂上學到的優美詞句寫進文章中,給文章增添色彩,還能把自己精心完成的作品在課堂上展示出來,是一件十分有趣並且好玩的事情!從小晴的分享中不難看出,「說」,也就是表達訓練,促進了「讀」「寫」「聽」部份的學習興趣;而通過之前「讀」「寫」「聽」的訓練,「說」才能更加精彩有趣。因為可以把自己所學展示出來,與老師和同學的分享,並且獲得肯定,學生會對寫作與演說越來越感興趣。而興趣是學習一切知識技能的最佳導師,孩子們對所學充滿熱愛,還怕學不好嗎?
寫作與演說相結合,就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平面習作,而是能表演、能分享,能激發學生興趣,產生影響力的立體創作!

小一面試的疑惑

DSCN0249作者:謝家亮

小強媽媽哭喪著臉找我,小強哥哥唸蔡XX小學,乃一條龍學校,令人好生羨慕。

”可惜小強不爭氣,皮膚黑黑實實、又不說話,人地以為他鬧情緒,不善溝通。”結果一連7所小學的面試,都不幸敗北。媽媽憂慮萬分,面容扭曲,好像天快要蹋下來。回頭看小強,面容好像他媽媽的翻版。媽媽嘆息,他也嘆息。小小年紀,不知到底明白得多少。只是媽媽擔心,他也受到傳染。

常說香港的小孩日子越來越不好過,未及小學已經必須十八般武藝。鋼琴、武術、芭蕾、游泳,還要參加各樣比賽,儲存證書,又參加面試班。到升小大日子臨近,家長採取大包圍策略,正選三所,副選三所,當作正選的賽前熱身。孩子每個週末的必備節目,就是到不同學校面試。

但父母忽略了一個重要事實:孩子的心情,往往受父母影響。新生代家長,急功近利,每次面試前,都硬塞孩子各種要求,例如見到校長必須擁抱他,說聲:校長我愛你! 孩子若不就範,就加以責備,令孩子倍感壓力。對孩子來說,面試再不是娛樂節目,而是夢魘! 隨著一所一所學校的拒絕,家長越發抓狂,孩子就越遭殃。曾有孩子因情緒大受影響,索性在面試時一言不發。

小強告訴我他很累。天呀! 他只有五歲。我知道小強在正常狀態不可能表現差劣。我建議他媽媽改變策略,就是連續三星期,家中上下,甚麼面試都不要提,一家人開開心心到外地旅行散心,重燃家庭溫暖,重塑家人歡笑。結果,三星期過去,小強整個人脫胎換骨,面上重現歡笑和光彩,我問他有信心嗎?他說:有。他重叩蔡XX小學,這一次,他順利過關了。

孩子不是成人,沒有機心和假裝,喜歡就喜歡,不喜歡就不喜歡。小學校長希望看到的,就是自然、從容、主動、具朝氣、喜樂的孩子。但父母生吞活剝,逼迫孩子,反而壞了大事。正確的做法,應該是多和孩子說話,提升他的溝通能力,與其臨急參加面試班,不如在他K2時,安排他參加持續的說話訓練,而且切忌一曝十寒,東學西學。到正式面試前,反而大家都放輕鬆,令孩子不抗拒面試。這樣情況下的孩子,在面試時都有很優秀的表現。

輸在起跑線又何妨

DSC_0003作者:謝家亮

跟香港最知名中學校長會面,談起港式尖子的學習能力很突出,內心卻暗湧處處。有女生過份挑剔自己,結果患上厭食症; 同學之間互相競爭,難言知己; 測驗成績派下來,馬上把分數蓋注,不讓其他同學看見。學校將大部份資源放在學業成績最前列的少數同學身上,成績稍欠的則拒諸門外。就以香港學校朗誦節為例,學校只容許表現最佳的同學參加,並外聘導師專門訓練,呵護有加; 這讓成績稍次的學生看在眼裡,酸在心裡。

香港家長,尤其是年青家長,最擔心自己孩子「輸在起跑線上」。自出生起,便出盡法寶,誓要把孩子送進名校。名校學位難求先不說,就是能成功進駐名校,孩子禍福如何,仍然是未知之數!能否追上成績是其一,能否適應壓力是其二,能否覓得知心好友是其三。孩子IQ發展爆燈,EQ卻發育不良,人際溝通技巧乏善足陳。這對孩子未來,是好事還是壞事?

林肯總統僅受過十八個月的非正規教育,但他的辯才與領導力是世人共知的; 國家主席習近平因民革耽延的上大學的時間; 李嘉誠羨慕兒子能入讀著名大學,因他自己連入讀正式中學的機會都沒有。這些成功人物的起點以現今家長的標準看,都輸在起跑線上!但這又何妨呢?

人的學習是一生的,稍稍遭遇幾個挫折,算得甚麼?反而挫折使人成熟,使人珍惜成功的寶貴,孩子的學習歷程才完整。孩子在讀書階段風調雨順,取得了數個名牌大學的博士學位,但回來投入社會謀生時,他還是必須從低開始的,學習面對人際、面對危機,面對逆境等等。這都是博士學位沒有教、及在風調雨順的年月中無法經歷的。假若起跑線從這裡才算起,他算領先還是墮後?

所以,問自己:輸在起跑線又何妨?最重要是永遠保持學習精神,和打不死的態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