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1060248作者:謝家亮

“我的孩子好怕醜,說話口窒窒,將來唔知點算?”明德的爸爸時常埋怨。明德很用功,上課很專注,功課做足; 一切都很好,就是有口吃。他的情形是先天的。

我的學生中,口齒不清的有兩位,各有不同理由。一個先天,一個後天。與明德不同,樂希的口吃源自心理因素。他平時很少說話,一到演說就十分緊張,說話急速; 加上踏入青春期,正處於變聲階段,不能大聲說話,以致發音十分含糊,人家無法聽懂。覺得自己說得不好,人便更緊張,說話更急速,形成惡性循環。

處理樂希的個案,有可為有不可為。青春期生理變化,他的聲音陰陽怪氣,時而尖時而沉,這種現象不能一時改變。但是樂希的怯懦性格,卻是可以調整的。我鼓勵他接受現時聲音的限制,但挑戰自己,積極參與公開表演和比賽,並不以獲獎為目標。結果,獎項當然沒有拿到,但換回的,卻是更寶貴的禮物:他的自信心。

明德的個案稍有不同,他是天生口吃,源自學習遲延; 稍長的句子,大腦處理不及,句子未能一次唸出,腦指揮嘴巴的能力有延遲,中間接不上,出現干擾性口吃。我相信人的腦筋可以通過訓練變得更敏銳,因此我鼓勵明德大聲背誦唐詩、聖經,一星期一篇,每篇一天唸十次,回來堂上表演給我聽。結果他奇跡地克服了口吃。爸爸開心得不得了,送他一輛巴士模型。

樂希和明德一樣,在比賽或表演場中從來都不是最矚目的孩子,難得是他們屢敗屢戰,越戰越勇。一年後,他倆同奪最佳進步獎。小六面試後、樂希順利升讀理想中學。面對新環境,他告訴我,現在跟陌生人說話已不再像從前般害怕,還大方地跟對方打招呼。發育後的樂希,現在是個高個兒少年,風度翩翩,聲帶厚了,很難從他身上找回過去羞怯的痕跡。

他倆的進步都帶給導師們極大的鼓舞。再次證明口才訓練的功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