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thly Archives: 八月 2013

我個仔 學演說

P1090240作者:謝家亮

一般家長送孩子到演說家中心來,抱持的期望不外對演說訓練感好奇; 期待孩子訓練後說話可以大膽些、內容有條理些; 個別抱惡補心態,為某比賽或面試作補底訓練,期待取得更佳成績。其實,演說對孩子產生的正面效果,遠不止此。

這也難怪,平常人一般對演說藝術缺乏認識,覺得遙不可及。其實演說正發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。打開電視,新聞評論員議論縱橫,在演說; 路上帶上麥克風的銷售員熱情推廣奇趣商品,在演說; 選舉論壇候選人唇槍舌劍,在演說; 藝人做錯事,開記招認錯,在演說; 萍果出 I-Phone,喬布斯粉墨登場,在演說; 禮拜堂牧師證道,在演說…

這些人物都有一個共通點:他們或多或少都在傳播、推動一些理念,教別人跟隨和支持。

從來都是跟隨者佔多數,領袖佔少數; 問題是,你期待你的孩子將來當誰?當觀眾,還是當主角?當跟隨者,還是當領袖?

偉大領袖都是偉大演說家,演說能力是領袖的利器,靠它點石成金,反敗為勝。奧巴馬靠演說推動變革,當上總統; 郎奴列根靠演說激動德國人民,推倒柏林圍牆; 宋美齡靠演說俘虜美國人的心,成功拉攏支持國民政府。

你的孩子升上中學後,會逐漸把自己收藏起來,開始在意別人評價、緊張個人形象、面對人群不知所措。你如何幫助他/她呢?

兩文三語 顧此失彼?

IMG_2943作者:謝家亮

80後、90後、千禧後….   能否想像並規劃你子女的未來前途?

金融海嘯改變了世界格局,全世界都在注視中國在國際舞台的一舉一動; 中國與歐美成為一東一西的兩強局面,越來越明顯。英語一向佔有壟斷性的國際語言地位,但隨著中國國力的提升,中文的重要性更不容忽視。澳洲總理精通漢語、美國財長在北京更用普通話發表演說,充分反映中文的國際性。但過往曾有家長迷信英語萬能,孩子小小年紀送進國際學校,長成後滿口英語slang,以為是貴族身份象徵,中文嘛?卻一竅不通。更有商人利用家長虛榮心態,教授英語標榜「貴族」收費。可悲的現實是,這些孩子的發展接連受挫,到歐美發展受制於膚色,留在中港發展不及本地薑,正是「東」不成、「西」不就。

今日香港立於強國之林,發揮的正是東西兩強的橋梁角色。香港孩子需要的是兩文三語的平衡發展。演說家訓練中心的語言取向,是英語、粵語、普通話三頭馬車並駕齊驅。導師既有諳三語的,也有精通一語的。孩子在掌握一種語言的演說訓練後,也可選擇轉往別的語言,並不影響其原來的帶級。

香港浸會大學和恆生商學院洞觸先機,正準備把公開演說納入大學學位課程的必修項目。我們深信,擁有優秀兩文三語演說能力,能說善寫,是這個時代的需要,也是你孩子未來前途的關鍵。

比賽啦! 但學演說不是叮微波爐

DSCN0880作者:謝家亮

有時學院接受家長查詢,對個別家長的要求真感莫名其妙。一幼稚園家長問:你的課程能否保證我的孩子在XXX演說比賽取得獎項?我心想:除非收買評判!? 也有家長對常規演說班不感興趣,但要求我們開賽前精修班,「我的孩子天份很高,你們最好每月都安排他出外參加比賽!」

誠然出外作賽是演說訓練不可或缺的一環。學員日常上課,練基本工夫; 出外比賽,是積累出大場面的經驗,同時也驗證自己的能力水平到哪裡。有些同學平時懶散,唯獨比賽考試才認真,比賽對他們是催化劑。比賽也開了同學的眼界,觀摩別人的出色作品,也讓他們看到演說能力具備廣泛用途的特質。這一切都是好的。

但香港家長出名忙碌,孩子也弄得很忙碌。在快、靚、正和目標為本的主流意識下,學演說反過來變成為比賽服務。香港孩子久經沙場,倒沒有出現明顯壓力狀況(?!),但後遺症卻出現三個。一,孩子享受演說的樂趣減少了; 二,他們不一定在日常生活養成樂於發表的性格,“要麼就爭競,不然就金口免開!” 。三,比賽的效果不一定好。上述家長的孩子就因為平常操練不足,出賽前在家練習還是好端端的,一出場就因怯場而走樣了。為什麼?演說常規班的孩子,習慣了對著觀眾(別的孩子、老師)演說,面對大場面較從容,表現自然較優。

誰不想一蹴即至,但學演說不是叮微波爐,過急反而不美。家長該抱以下心態:學好演說,孩子日常對陌生人不會膽怯,可以從容應付,這已經賺了,再贏比賽是錦上添花。

懶音成串

IMG_0083作者:謝家亮

「我個仔唔知典樣,成日都趕好多懶音!我叫去斥咳改,去就乞口乞面。」

不問而知,小孩子懶音的根源,就是他們的父母!不止父母,近來懶音也入侵傳媒,主播記者說話一出,懶音成串,令人戰抖。為人父母,不可不察。

1. Ng-鼻音 –
藝術的藝(ngai)、虛偽的偽(ngai)、牛馬的牛(ngau)、牙齒的牙(nga),銀行的銀(ngan)、我要的我(ngo)都從鼻音。發這音,氣先從鼻孔出,按壓鼻孔之上,手指會感到微震。大部分幼稚園小孩唸這音,氣直接從口腔出,不經鼻孔,鼻孔上的皮膚沒有微震,發音變成藝(ai)術、虛偽(ai)、牛(au)馬、牙(a)齒、銀(an)行、我(o)要。

2. –ang, -ong後鼻音 –
江(gong)、講(gong)、燈(dang)等字,發音都是氣通過口腔時,中間無阻擋,舌頭不上貼硬齶,口腔內共鳴空間遼闊,共鳴區集中喉頭,聲音清朗鏗鏘。相反,乾(gon)、趕(gon)、躉(dan) 等前鼻音字發音時都是舌頭故意上貼硬齶,阻擋氣道通過,共鳴區集中舌後,共鳴空間較狹窄。前、後鼻音搞不清楚,最易鬧笑話,像交朋友變為交貧友、長江慘成長乾,恆生銀行變痕身銀寒。

3. 佢(keoi)去左街即刻(hak)回來,而非去去左街即咳回來。

4. 小明行路上廣(gwong)州,發現了一個發光(gwong)的膀胱(gwong)。三字都在G聲母後先發wu的介音,然後才發ong的韻音。沒有wu這介音,整句話就變成小明行路上港州、發現了一個發剛的膀江。三個字都是gong音。

5. 其他:女(neoi)仔而非呂(leoi)仔、牛奶(naai)而非牛laai、起錨(naau)而非起撈(laau)、突(dat)出而非特(dak)出、牛腩(naam)而非牛攬(laam); 不(bat)日敗北(bak),乞(hat)求黑(hak)道,你(nei)不是李(lei)先生。

發正音、寫正字,參加口試、面試、筆試,就突出過人,老師自然另眼相看。

這裡介紹一個粵音字庫,叫「粵語審音配詞字庫」,能看能聽,由中文大學開發,公德無量: http://humanum.arts.cuhk.edu.hk/Lexis/lexi-can/

讚賞鼓勵的魔力

IMG_0073作者:謝家亮

「你做的很好,真的很棒!」
「我覺得你做的比我更好,加油吧!」
「我知道你已經盡了力,現在的表現比先前好多了,繼續努力吧!」

讚賞鼓勵的說話太重要了,但父母師長往往忽略。國希唸小六,來演說家課目的很單純:「媽媽說我說話不靈光,擔心考不上理想中學。」整班都是能言善辯的女生,演說一個比一個強;獨國希一個男孩,演說時結結巴巴,心理壓力很重。每次演說實習完後,但見他搖頭嘆息,定以為自己說得很差勁。

其實國希說話並不差,差在心態:「困在以為比不上人、又一定不能突破的」自設限制中。看國希,就想到過往的自己…
我從小也深受自卑感的折磨,不知從甚麼時候開始,我照相不敢看鏡頭,厭惡鏡中的自己,覺得事事都不及別人; 老師一呼喊我的名字,便馬上忐忑不安,心臟砰砰亂跳,呼吸急速; 莫說演說,就是說話也有困難。國希情況比我好多了。
我知道,國希極需要的,是別人的真切鼓勵,和適當的啟導。

上學期完結,下學期開課,孩子們已轉往別的課外活動,國希竟仍然來上課。心中暗暗佩服這小子的毅力。機會終於來臨:我有次假期到學校去,在校門外碰上他。我用上整整三十分鐘不斷讚賞、鼓勵這小孩。不是故意,是由衷地讚賞他的堅持和用心; 不是表現最佳的,竟仍不氣餒,令人佩服;又以我個人經歷鼓勵他,證明只要努力改進,成績一定突破。
奇跡終於出現。期末試後活動,國希自薦在禮堂上發表演說,表現令人刮目相看,一句結巴都沒有,是完整地完成一篇演說。他自己倒不覺得如何,但駐校社工就嘖嘖稱奇。國希終於克服內心的障礙,迎上生命光輝的未來。他現在已升上中學了,我沒有替他擔心,因為他已完成人生艱難一課。